綦江文学——巴渝之地璀璨的明星
来 源 : | 作 者 : 陌染 | 发布时间 : 2023-05-12 | 346 次浏览 : | 分享到:

文学,是历史的呈现形式。一个地方有一地方的文化,探求一个地方的历史,从文学作品入手更为深入,更能感受到当地的精神内核。

綦江,隶属于重庆,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,因綦江河而成区,可其不只是一条河流,更是一段流动的文化史,一部生动的文学巨著。

自古巴渝大地依山傍水,处处好风景,在这样的风姿绰约的大地上,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,他们在这里肆意展现才华,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。在他们的作品里,后人感受到的尽是綦江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,是他们闪烁着光芒的灵魂。


 书    名:《綦江历代文学作品选·古代卷》

出版社:华龄出版社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编    者:重庆市綦江区作家协会             



綦江地区古代文学作品辑录,用于收集、整理綦江历史本土作者重要诗文作品,或者历代名家涉及綦江的诗文作品。本书上起汉代,下至清末,按时代进行排列。


《綦江历代文学作品选·古代卷》收录了该地区的古代文学作品,将历代本土作者的重要诗文作品、历代名家书写綦江诗文囊入其中,不仅仅为綦江地区提供了诗文学习、研究的方便,也是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研究作品的便利。更为重要的是,为綦江文化强区提供了精神支撑,让更多綦江人民沿着前人的步伐,在这片沃土之上,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作品,实现綦江文化的繁荣兴盛,让綦江之魂带领綦江走向更高更远的未来!

南平地杂民夷,有赤子龙蛇之异。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在《送南平江守序》中提到,綦江地区因各种原因,地处偏僻,在南宋之前,此地居住的汉人较少,而僚人渐多。所谓僚人,指的是少数民族的百姓,他们在巴蜀之地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,他们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族群,每到传统节日,僚人都要载歌载舞来庆祝,他们的文化习俗因繁衍迁徙,至今仍在东南亚民族有所留存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汉人逐渐南下,越来越多汉人来到了这片湿润的土地,他们在这里开始了繁衍生息,也在这里进行了文化的交融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汉人逐渐南下,越来越多汉人来到了这片湿润的土地,他们在这里开始了繁衍生息,也在这里进行了文化的交融。

巴渝山水美景,文人墨客诗兴正浓。面对巴渝之地,文人墨客更多作品是寄情于天地、颂歌于山水的。罗星“紧踏芒鞋策短筇 ,乘兴高攀第一峰”在瀛山之顶放声歌唱,陈铭“胜地足再游,乘暇展芳席”趁着春意攀登古剑山,吴宗衍“乘兴游崇山,佳伴同征逐”偕同好友在崇山登高望远......足以见得,在这巴渝之地风景惹人爱,更是给予了文人们趁景抒情、挥笔作诗的好兴致。我们透过这些诗篇,更是看出了綦江山水的动人,叚谏作写石峰道:“石峰如笋势崔嵬,上出青冥特壮哉。”起句不凡,让我们感受的尽是石笋独插霄汉的壮丽景象。杨荣作 《县治八景·瀛岛云蒸》 有云:“落花流水三春暖,古木高峰九夏寒。日出半空浮远翠,雨余百道走狂澜。”更是写出了老瀛山峰高树古、鲜花盛开、满眼青翠、雨后流水丰沛的动人景象。我们也渐渐成了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游客,单单是读诗便沉浸在了这片山水之中,让人流连忘返。

以文为笔,书写綦江变迁。社会动荡,战乱四起,綦江也没有逃过朝代衰败的命运,在明朝后期,綦江的平静也被打乱了。一场播州之乱,为綦江人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,叛军杀婴、屠杀老弱、挖坟取宝,这些残暴的行径被一一记录了下来。他在《荐死难兵民疏》中写道:“刺婴儿于槊,胁幼女以兵。折妇离夫,含生輥輯訛悲于异域;剖棺伐冢,抱幽愤于穹泉。覆宗绝嗣之家,蒸尝无主;伤生殒命之众,掩瘗凭谁。白骨交横,空城寂寞。”在这座城里四处可谓妻离子散,随处可闻百姓哭声,战争打破了这里的平和。这样的诗作随处可见,蒋杰作 《平播行》, 用“姿凶若乳虎”来形容播军的凶暴,用“血肉膏草土”来描写綦江人民遭到杀戮的惨状。

綦江人民在纷乱中复苏,他们以坚韧不拔、百折不挠的精神冲破了战争的藩篱,他们更是用笔构筑起了坚硬的城池,抵御了侵袭,让现在的綦江变得更加有韵味。

细数綦江文学作品,包罗万象,从山水到人文,从颂歌到悲悯,从诗词到碑记,一一展现着綦江的包容性和开放性。在这些文学作品的浸染下,綦江定将会成为一个精神文明璀璨的现代化名城。

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文使人更加热爱这片沃土。